发布时间:2023-02-16浏览次数:731
联播+ 占地面积不到全国4%的长三角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中却占有重要地位,承载着特别的期待。
2019年5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时明确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2020年8月,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再次强调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
时隔三年,2023年11月30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在上海召开,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四年之内,三次重要会议,都把“一体化”和“高质量”作为答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题眼。
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两个关键词呢?
这要从二者的关系说起。
对于长三角三省一市来说,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二者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就单方面来看,“一体化”比协同、协调的要求更高,既是长三角区域发展的重点,也是难点。
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就指出,要加强区域规划衔接和前瞻性研究,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
2020年8月,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并结合当时的新形势新要求,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重要部署。
从考察调研到会议研究,总书记明确指出,长三角地区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
五年来,长三角地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通过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内在机制相互融合,实现了“1+1+1+1>4”的效果。
就在今年6月24日,上海与苏州之间开启地铁同城时代,长三角核心城市间首次实现地铁系统跨省互联互通。
此外,长三角41个城市、2.26万余家医疗机构已实现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越来越多的长三角居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上海等地优质的医疗资源。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已经具备条件的领域,明确提出加快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要循序渐进推进“制度衔接、政策协同、标准趋同,分类推进各领域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在百姓出行方面,要“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要“加强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加强节能减排降碳区域政策协同”。
再看“高质量”。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三角地区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要“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长三角地区是其中的关键布局。
长三角一体化决不是贪求规模的发展,而是要不断提高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发展含金量。
“要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要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2020年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各项要求可以看出,无论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还是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都要把“高质量”作为衡量标准。
以经济数据为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4.2%。相比五年前,长三角地区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已经从6个增加到了8个,数量在全国超过1/3,同时GDP万亿元“后备军”城市增至3个。面对内外多重压力挑战,沪苏浙皖依然动力强劲,是我国最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之一。
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新的冀望:
以科技创新促发展,总书记要求长三角三省一市“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以对外开放谋繁荣,总书记表示要“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解决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明确强调,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潮涌长三角,风劲正扬帆。一幅幅“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的画卷正加紧绘制,一个个尽享“高质量”红利的未来美好可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中新社福州12月3日电 题:台湾青年直播带“台企好物”:希望展现背后的两岸故事
中新社记者 闫旭
“这里的‘台企好物’除了有很好的品质,我也想传达他们的历史:很多台企在福州扎根30年以上,甚至是台二代、台三代接班,融入了这里。”这几天,在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的直播间里,台湾青年陈筱婷忙着带网友“云逛展”,大批网友涌入观看、互动。
而在线下,第二届福品博览会正在福州举办。首次设立的“台企好物”馆里,旺旺、海霸王、康师傅、翁财记、佳宁、天福等20余家台资企业携各自的“拳头产品”集中亮相,食品、化妆品、茶叶、酒类、文创产品等180多种“台企好物”琳琅满目,吸引不少人来逛展。
12月1日,在福州举办的第二届福品博览会上,台湾青年陈筱婷(左)和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正在直播介绍“台企好物”。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开播前,作为主播的陈筱婷做了大量功课。了解商品是一部分,查找资料的过程中,这些商品背后的两岸故事和文化更让她动容。
“比如佳宁化妆品,从公公手上创立,现在儿媳妇出来代言推广;翁财记是父子两代人30多年的坚守;薇麦初秋、百家珍,都是通过两岸婚姻在福州落地生根的品牌;天福茗茶,由台湾家喻户晓的天仁茗茶创办者在大陆创立,将台湾冻顶乌龙技术与福建茶文化结合在一起……”陈筱婷如数家珍,希望通过直播展现这些“台企好物”背后的两岸故事。
自媒体视频运营是陈筱婷的专长,而长时间的直播对她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需要一直对现场气氛进行调控。连续直播好几天,她的声音已经有些沙哑。
2021年,陈筱婷扎根福州创业,从事自媒体视频号运营。这里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她着迷,也让她产生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福州”的想法。
今年3月,陈筱婷开设了“一人一狗游福州”视频号,带着宠物狗“老夫子”,探寻软木画制作、喜娘文化、喜箩制作等非遗项目的魅力,在两岸逐渐小有名气。
在陈筱婷看来,互联网营销能起到很好的宣介作用,而很多台湾青年刚“登陆”时对大陆流行的新媒体相对陌生。作为对台湾和大陆的互联网生态都较为了解的年轻人,她希望通过新媒体的运营,“这些在大陆扎根的台湾产品也能成为很好的桥梁,把两岸的人‘串起来’”。
12月1日,第二届福品博览会在福州开幕,首次设立的“台企好物”馆吸引不少人来逛展。 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百家珍果醋背后就有把两岸的人“串起来”的鲜活故事。1998年,福州姑娘林霞和台湾百家珍酿造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桢樑喜结良缘,百家珍随之落户福州。
在“台企好物”馆,百家珍的摊位吸引很多逛展者驻足品尝。林霞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和丈夫在婚后开始不断往返两岸做果醋贸易,她的商务英语专业加持大陆广阔市场的支撑,果醋生意越做越红火,走进大陆各主要市场,并走向国际。
“过去我们走的主要是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在互联网营销方面比较薄弱。”林霞坦言,通过这两天的直播,发现对品牌推广有很大的提升,未来也要思考在这方面赶上去。
策划这场直播的台湾青年许真真是一名互联网营销导师,曾在台湾做大陆网购平台的运营。当时,她敏锐捕捉到大陆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势头,于是“转换赛道”来到大陆,从事短视频直播、跨境电商自媒体运营等。
“很多台商台企仍只有传统销售渠道,想做线上营销但找不到门路,所以这场直播他们都很支持我们。”许真真希望帮传统台企进行数字化转型。她正和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探讨打造一个持续的直播间,使之成为聚合各种“台企好物”的“线上大商场”。
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对此乐见其成。在此次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为“台企好物”馆搭建的直播间里,她有时也“亲上阵”出镜推介。
“这次是一次帮助台企转型的‘试水’,没想到有这么大回响,人络绎不绝地来。”蒋佩琪表示,希望扩大直播间的效益,在以后的各类展会上邀请更多台湾工商团体和企业来参加,讲更多“台企好物”的两岸故事。(完)